专利摘要:
本公开涉一种电池模组端板及电池模组,其中的电池模组端板用于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模组本体以及环绕绑设在电池模组本体和模组端板外周的第一扎带,模组端板包括贴合设置在电池模组本体端部并构造为平面的第一侧,和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第二侧形成有与电池包壳体连接的安装部,安装部将模组端板分为上端部和下端部,下端部与电池包壳体贴合设置,下端部的厚度小于上端部的厚度。通过减小贴合于电池包壳体的下端部的厚度,避免了在电池包壳体中,电池模组本体的两端安装有模组端板时增加电池包壳体的体积,从而节省了电池包内部的空间占用率,提高了电池包空间布置利用率。
公开号:CN214336819U
申请号:CN202120663701.9U
申请日:2021-03-31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魏艳彬;田清喆;李卫华
申请人:Fengcha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IPC主号:H01M50-233
专利说明:
[n0001] 本公开涉及电动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端板及电池模组。
[n0002] 电动汽车是当前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热门方向,其中,电池模组是电动汽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为了使电动汽车具有更远的行驶里程,需要电池模组能够存储更多的电能,通常会增加电芯数量,电池模组的尺寸也随之增大,但是随着电池模组数量和使用时间的增加,电池模组自身会发生膨胀。在相关技术中,一般在电池模组两端设端板,然后通过扎带将电池模组和端板捆绑到一起,以稳固电池模组,但是,端板的设置会增加整个电池包的体积,导致在有限的整车空间内,能布置的电芯数量也会变少,从而导致电池模组能够存储的电能变少,导致汽车的行驶里程较短。
[n0003] 本公开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端板,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n0004] 本公开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包括本公开提供的电池模组端板。
[n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端板,用于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模组本体以及环绕绑设在所述电池模组本体和模组端板外周的第一扎带,所述模组端板包括贴合设置在所述电池模组本体端部并构造为平面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第二侧形成有与电池包壳体连接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将所述模组端板分为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下端部与所述电池包壳体贴合设置,所述下端部的厚度小于所述上端部的厚度。
[n0006] 可选地,所述安装部构造为朝向所述电池包壳体凸出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上形成有供螺纹件穿过的第一安装孔,以将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电池包壳体连接。
[n0007] 可选地,所述凸起结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凸起结构沿所述模组端板的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
[n0008] 可选地,所述模组端板构造为镂空式网格结构。
[n0009] 可选地,所述上端部和所述凸起结构之间形成有加强筋。
[n0010] 可选地,所述加强筋倾斜形成在所述上端部和所述凸起结构之间,并且所述加强筋的倾斜边缘用于安装线束卡扣。
[n0011] 可选地,在所述凸起结构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对称分布在所述加强筋的两侧。
[n0012] 可选地,所述上端部的厚度为15mm~30mm,所述下端部的厚度为10mm~20mm。
[n0013] 可选地,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横跨所述电池模组本体的上表面并与两个所述模组端板连接的第二扎带;所述模组端板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扎带连接的紧固部,所述紧固部向上凸出于所述上端部。
[n0014] 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模组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电池模组本体两端的以将所述电池模组本体安装在电池包壳体上的模组端板,用于将所述电池模组本体与所述模组端板绑设的扎带,所述模组端板为上述的电池模组端板。
[n0015] 本公开提供的电池模组端板中,通过减小端板贴合于电池包壳体下端部的厚度,避免了在电池包壳体中,电池模组本体的两端安装有模组端板时增加电池包壳体的体积,从而节省了电池包内部的空间占用率,提高了电池包空间布置利用率,以在有限的空间可以布置更多数量的电芯,提高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和储能能力,延长车辆的行驶里程。
[n0016]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n0017]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n0018] 图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n0019]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n0020] 图3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包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n0021] 图4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示意图;
[n0022] 图5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n0023] 图6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端板的侧视图。
[n0024] 附图标记说明
[n0025] 1-端板;11-上端部;12-安装部;121-第一安装孔;13-下端部;14-加强筋;141-卡槽;15-紧固部;151-第二安装孔;16-第一限位部;17-第二限位部;21-第一扎带;22-第二扎带;3-电池模组本体;4-电池包壳;5-卡扣。
[n0026]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n0027]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针对相应零部件的本身轮廓而言的;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是基于图5定义的,具体地,以图5中的Z箭头所指的一侧为上,反之为下,另外,Z方向指代端板的宽度方向,X方向指代端板的厚度方向,Y方向指代端板的长度方向。本公开中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此外,下面的描述在涉及附图时,不同附图中的同一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n0028] 参照图5和图6并结合图1,本公开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端板,用于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模组本体3以及环绕绑设在电池模组本体3和模组端板1外周的第一扎带21,模组端板1包括贴合设置在电池模组本体3端部并构造为平面的第一侧(即图6中的左侧),模组端板1的第一侧与电池模组本体3贴合设置,能够保证模组端板1对电池模组本体3的抑制效果。模组端板1还包括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即图6中的右侧),第二侧形成有与电池包壳体4连接的安装部12,安装部12可以将模组端板1分为上端部11和下端部13,下端部13与电池包壳体4贴合设置,下端部13的厚度小于上端部11的厚度。适应电池包壳体4用于容纳电池模组本体3所围成的内部空间,从而节省电池包整包体积,提供空间布置利用率。并通过模组端板1本体上形成的安装部12,以将模组端板1固定在电池包壳体4上,保证了模组端板1与电池包壳体4连接的可靠性。
[n0029]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电池模组端板中,通过减小模组端板1贴合于电池包壳体4下端部13的厚度,避免了在电池包壳体4中,电池模组本体3的两端安装有模组端板1,并通过安装部12将模组端板1固定在电池包壳体4中时,增加电池包壳体4的体积,从而节省了电池包内部的空间占用率,提高了电池包空间布置利用率,以在有限的空间可以布置更多数量的电芯,提高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和储能能力,延长车辆的行驶里程。
[n0030] 参照图1,图2和图5,安装部12可以为在第二侧的表面上,构造为朝向电池包壳体4凸起的凸起结构,根据本公开提供的一些实施例,凸起结构朝向第二侧的方向凸出,以当具有模组端板1的电池模组本体3安装在电池包壳体4内部时,通过凸起结构搭设在电池包壳体4上,凸起结构上可以形成有第一安装孔121,以通过紧固件将模组端板1安装在电池包壳体4上。紧固件可以为螺栓,第一安装孔121可以为螺纹孔,通过螺栓穿过第一安装孔121,以将模组端板1可拆卸地安装在电池包壳体4上,而且凸起结构为形成在模组端板1自身上的固定结构,使得模组端板1与电池包壳体4之间具有可靠地连接,并方便零部件的检修与维护。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对形成在模组端板1的第二侧的凸起结构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例如,凸起结构还可以形成在贴合于电池包壳体4部分的下侧。
[n0031] 参照图5和图6,加强筋14可以倾斜形成在上端部11和凸起结构之间,并且加强筋14的倾斜边缘能够用于安装线束卡扣5。通过加强筋14有效地提升了凸起结构的强度,以使得当模组端板1通过凸起结构安装至电池包壳体4具有稳定性,并将加强筋14设置在模组端板1的厚度较大的上端部11处,保证了加强筋14的强度。同时,加强筋14增强了模组端板1自身的厚度,使模组端板1的强度得到了提升,为扎带提供了可靠的安装环境,保证了扎带抑制了电池模组膨胀的能力,提高了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凸起结构上可以设置有两个第一安装孔121,两个第一安装孔121对称设置加强筋14的两侧,以提高模组端板1与电池包壳体4的连接强度,保证模组端板1的稳定性。
[n0032] 参照图1和图2,在加强筋14的倾斜边缘可以开设有卡槽141,用于与卡扣5配合,以将线束卡紧,通过将用于捆绑线束的卡扣5固定于形成在加强筋14的卡槽141上,以将线束固定在模组端板1上,不仅保证了捆绑有线束的卡扣5安装的可靠性,防止电池模组本体3出现晃动时,线束受到周围部件磨损而影响线束的使用寿命,并且避免了线束缠绕周围部件,产生安全隐患,同时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保证了合理的空间布局。或者线束卡扣5也可以直接安装至加强筋14的倾斜边缘,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n0033] 参照图4和图5,凸起结构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凸起结构可以沿着模组端板1的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相应地,在每个凸起结构上可以设置一个上述加强筋14,加强筋14可以部分嵌入模组端板1,并向凸起结构的一侧延伸至凸起结构的边缘内侧。多个凸起结构和加强筋14的设置,使得模组端板1沿宽度方向的厚度得到了局部增强,使得凸起结构的安装强度得到了提高,可以保证模组端板1安装在电池包壳体4上的稳定性,以保证电池模组本体3安装的稳定性。
[n0034] 本公开实施例中,参照图5,模组端板1可以构造为镂空式网格结构,网格结构上可以形成有多个构造为圆柱形的加强结构。圆柱形的加强结构和网状结构沿模组端板1的厚度方向贯穿于模组端板1,不仅能够作为模组端板1的加强筋,提高模组端板1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镂空式网格结构和加强结构可以减轻模组端板1的重量,符合轻量化设置原则。
[n0035] 参照图2和图5,扎带包括横跨电池模组本体3的上表面并与两个模组端板1连接的第二扎带22,以及环绕在电池模组本体3周向的第一扎带21;模组端板1还包括形成在模组端板1上端,用于与第二扎带22连接的紧固部15,第一扎带21绑设在电池模组本体3和模组端板1外周。
[n0036] 第二扎带22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本体3的上侧,并连接于设置在电池模组本体3两侧的模组端板1之间,通过设置在电池模组本体3的上侧能够避免占用电池模组的其他位置的安装空间,并限制电池模组本体3沿宽度方向的膨胀,模组端板1上形成有紧固部15,紧固部15为第二扎带22连接模组端板1提供了安装点,同时,紧固部15具有随第二扎带22弯折方向弯折的过渡部,以减少模组端板1对于第二扎带22的摩擦,提高了第二扎带22的使用寿命,保证了第二扎带22限制电池模组本体3膨胀的能力;紧固部15还可以形成有第二安装孔151,以通过紧固件将第二扎带22与模组端板1连接,紧固件可以贯穿第二扎带22,并穿过第二安装孔151,以将第二扎带22与模组端板1连接,保证了第二扎带22与模组端板1的连接效果。根据一些实施例,紧固件可以选用螺栓,使得第二扎带22和模组端板1可拆卸地连接,以方便零部件的检修与维护。参照图4,第一扎带21的长度方向沿X方向和Y方向环绕布置,以套设和扎紧在电池模组本体3的外周面上,以在绕垂向环绕的周向上对电池模组本体3起到紧固的作用。在模组端板1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可以具有随第一扎带21弯折方向弯折的过渡部,可以减少模组端板1对于第一扎带21的磨损,提高了第一扎带21的使用寿命。
[n0037] 参照图4,第一扎带2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扎带21可以分别绕设在模组端板1上的凸起结构的上下两侧。沿模组端板1的宽度方向上下布置两条第一扎带21,可以提高对电池模组本体3的束缚。并且使得第一扎带21靠近凸起结构的位置,分别布置在凸起结构的上下两侧,这样使得第一扎带21的安装位置具有足够的强度,保证第一扎带21限制电池模组膨胀的效果。
[n0038] 参照图4、图5和图6,模组端板1的上端部11形成有用于第一扎带21两侧的第一限位部16,以及模组端板1的下端部13形成有用于止挡在另一条第一扎带21两侧的第二限位部17。通过在模组端板1形成第一限位部16和第二限位部17能够有效地限制第一扎带21的沿上下方向位移,保证了第一扎带21捆绑模组端板1和电池模组本体3时的可靠性,同时,第一限位部16和第二限位部17可以沿模组端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以提高第一限位部16和第二限位部17对于第一扎带21的限位稳定性。通过在模组端板1上形成的限位部,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n0039]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模组端板1的上端部11的厚度为15mm~30mm,如为18mm,下端部13的厚度可以为10mm~20mm,如为15mm。该厚度下的模组端板1既具有可靠的强度又可以满足轻量化设计,并能够适应电池包壳体4的内部空间,保证两端设置有模组端板1的电池模组本体3稳定地安装在电池包壳体4中。
[n0040] 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参照图1至图3,该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模组本体3和设置在电池模组本体3两端的以将电池模组本体3安装在电池包壳体4上的模组端板1和用于将电池模组本体3与模组端板1绑设的扎带,其中,模组端板1为上述的电池模组端板。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对电池模组本体3的数量以及模组端板1的数量在这里不做限定,可以为多个,其中,模组端板1的数量可以根据电池模组的数量设置。该电池模组具有上述电池模组端板的所有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n0041]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n0042]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n0043]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电池模组端板,用于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模组本体(3)以及环绕绑设在所述电池模组本体(3)和模组端板(1)外周的第一扎带(21),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端板(1)包括贴合设置在所述电池模组本体(3)端部并构造为平面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第二侧形成有与电池包壳体(4)连接的安装部(12),所述安装部(12)将所述模组端板(1)分为上端部(11)和下端部(13),所述下端部(13)与所述电池包壳体(4)贴合设置,所述下端部(13)的厚度小于所述上端部(11)的厚度。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12)构造为朝向所述电池包壳体(4)凸出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上形成有供螺纹件穿过的第一安装孔(121),以将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电池包壳体(4)连接。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凸起结构沿所述模组端板(1)的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端板(1)构造为镂空式网格结构。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部(11)和所述凸起结构之间形成有加强筋(14)。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14)倾斜形成在所述上端部(11)和所述凸起结构之间,并且所述加强筋(14)的倾斜边缘用于安装线束卡扣(5)。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起结构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121),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121)对称分布在所述加强筋(14)的两侧。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部(11)的厚度为15mm~30mm,所述下端部(13)的厚度为10mm~20mm。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横跨所述电池模组本体(3)的上表面并与两个所述模组端板(1)连接的第二扎带(22);所述模组端板(1)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扎带(22)连接的紧固部(15),所述紧固部(15)向上凸出于所述上端部(11)。
[0010] 10.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模组本体(3)和设置在所述电池模组本体(3)两端的以将所述电池模组本体(3)安装在电池包壳体(4)上的模组端板(1),用于将所述电池模组本体(3)与所述模组端板(1)绑设的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端板(1)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端板。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107364325B|2019-10-25|车辆的蓄电池搭载构造
CN100483792C|2009-04-29|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
CN214336819U|2021-10-01|电池模组端板及电池模组
CN207938689U|2018-10-02|一种车用电池箱体装置
CN108790760A|2018-11-13|一种电动车的电池包安装结构
CN209912937U|2020-01-07|电池包的下壳体以及车辆
CN211879452U|2020-11-06|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以及车辆
CN209336473U|2019-09-03|车辆
CN214731177U|2021-11-16|一种绑带
CN213565857U|2021-06-29|载重汽车及其制动管束导向支架
CN110182262A|2019-08-30|车辆下部构造
CN210478596U|2020-05-08|一种用于汽车前机舱线束的护线槽结构
CN213734568U|2021-07-20|电池包的上盖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2042845U|2011-11-16|汽车线束固定保护支架
CN210607354U|2020-05-22|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包的下壳体、电池包以及电动车辆
CN213660572U|2021-07-09|电池包
CN212098733U|2020-12-08|一种电池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09071466U|2019-07-05|电池包和车辆
CN213007567U|2021-04-20|动力电池箱安装装置和电动车辆
CN214379816U|2021-10-08|一种双点固定线束支架
CN209087945U|2019-07-09|一种电池包固定连接结构
CN201708493U|2011-01-12|一种线束固定支架
CN209843810U|2019-12-24|一种电池包的双层电池模组固定结构
CN211766059U|2020-10-27|一种新型电动车
CN209366278U|2019-09-10|后部中梁及车辆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663701.9U|CN214336819U|2021-03-31|2021-03-31|电池模组端板及电池模组|CN202120663701.9U| CN214336819U|2021-03-31|2021-03-31|电池模组端板及电池模组|
[返回顶部]